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后勤

发布者:陈克建发布时间:2015-12-07浏览次数:3050

作者:东北大学副校长 孙雷 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


◎ 后勤改革需要以新的思维进行重新架构和解析。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 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综合改革,不断增强高校后勤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后勤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等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质量和成效。实践证明,只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后勤工作,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各高校正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其中,后勤改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实践中其价值和作用愈加明显,迫切需要以新的思维进行重新架构和解析。

  高校后勤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高校后勤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休戚相关、密切相连,其改革发展既受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保障能力的制约。当前,伴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后勤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新阶段,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使服务管理水平符合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的要求,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变化的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和需要。

  信息技术发展给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促使高校后勤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更加便捷,一个新的“数字后勤”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当前,广大师生已经开始习惯使用信息技术,数字生活方式已经融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提高高校后勤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后勤综合改革的快速推进打开了新的思路,成为高校后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出了新期待。从2015年开始,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2015年8月18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审议通过,这是推进我国大学教育迈向高水平的一个里程碑。当前,高等教育已由规模和数量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过渡到注重公平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责任重大。
高校后勤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休戚相关、密切相连,其改革发展既受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保障能力的制约。当前,伴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后勤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新阶段,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使服务管理水平符合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的要求,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变化的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和需要。

  信息技术发展给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促使高校后勤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更加便捷,一个新的“数字后勤”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当前,广大师生已经开始习惯使用信息技术,数字生活方式已经融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提高高校后勤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后勤综合改革的快速推进打开了新的思路,成为高校后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后勤综合改革提出了新期待。从2015年开始,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2015年8月18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审议通过,这是推进我国大学教育迈向高水平的一个里程碑。当前,高等教育已由规模和数量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过渡到注重公平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责任重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约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程度不均匀。当前,我国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人们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各级政府对这一改革举措的重视程度有别,制定实施推进政策的力度不一;各个高校后勤原有基础情况不同,在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差别。这些因素使得各高校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上极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进程。

  后勤社会化改革速度有待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各省(区、市)也在相关方面采取了不少具体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与此同时,与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不相适应的是,个别高校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摆到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对后勤经费投入不足,产生了“等待依赖”思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速度缓慢的情况。

  后勤社会化改革体制机制亟需健全。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提出了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并采取了具体的推进步骤,但是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仍按部就班、延续旧有模式,在领导体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都亟需改进和完善。一些高校后勤部门还存在着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情况,对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不予重视,虽名义上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实际仍采取事业化分配的模式,这使得后勤群体及个人之间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此外,一些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虽然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却缺乏客观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往往使制度“束之高阁”。

  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高素质人才保障。自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以来,除分离到后勤的原学校在编职工外,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由于后勤服务实体只是在按“准企业化”运行,人员待遇又基本上按“准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难以真正按“企业化”要求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造成难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难以留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由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高校对引进的专业性服务公司难以从专业角度实施有效的监管,直接影响学校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深化高校后勤综合改革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综合改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势,遵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高校后勤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结合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综合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要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坚持姓“教”服“教”和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把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放在高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改革举措,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综合改革进一步取得实效。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改革的配套政策。“公益性”和“市场化”、人事改革和明晰产权是制约高校后勤改革较为重要的因素,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如对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公益性”项目,进一步明确其改革成本由谁负担;对改变了管理模式和转变了运行机制的后勤服务实体,进一步完善对其资产划转、在“企业化”运行以及税收等方面的规定,鼓励和扶持高校后勤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同时,要制定政策,保障高校加大对后勤服务公益性的投入,做好高校后勤保障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促使高校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加强配套建设,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后勤保障的硬件水平。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健全公益性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和经营性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和价格平抑机制,确保高校后勤在财务上的正常运转。

  全面改革完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目前,一些高校虽然组建了后勤服务实体,但仍未能彻底改变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坚持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不断优化调整队伍结构。要按照奖罚分明、彰显绩效的原则改革后勤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要根据服务实体不同类型,确定形式多样的核算办法。改行政拨款制为收费服务制,按照服务经营实体所处行业和服务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学校的不同功能要求,将后勤经营服务项目分为经营型、有偿服务型和服务型。分别采取市场定价;在学校监控下加强成本核算,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采取零租赁办法进行成本核算等。坚持适度开放校内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的情况下,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实施后勤服务项目招投标制度,定期竞标,按照质优价廉的原则,严格把关、规范核审、择优准入,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以师生评价与合同执行、日常检查情况作为后勤准入企业年度考核依据,引入末位淘汰制。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审计、纪检、财务、资产、学生管理等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切实抓好各项监管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继续推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后勤服务的督导评估标准、后勤服务收费标准、后勤市场准入标准(餐饮经营准入等),继续推进规范化管理工作。要加紧建立健全具有高校特色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对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质量效益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及时、高效、优质、全覆盖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后勤服务交流平台,畅通师生与后勤服务的沟通渠道,做好信息公开,促进后勤保障管理更加透明、阳光、规范。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后勤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数据设备更新,进一步完善校园内部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网数据库,全面提高管网数据库的运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