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者:陈克建发布时间:2015-09-02浏览次数:2239

来源:中山大学后勤集团

摘要: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流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难以使高校后勤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基本内容和地位作用等的讨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的回顾以及对所存在问题主要原因的分析,在这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文章最后说,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朝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不动摇,不折腾,不退缩,实事求是,大胆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早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学

高校后勤是高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之一,也曾经是严重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有力促进了高校的跨越式快速发展。我国在校大学生不仅在数量上已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功不可没。继续认真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继续保持高校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一、高校后勤的基本内容和地位作用

1、高校后勤的种类:高校后勤从狭义来看,主要包括餐厅饭堂、水电管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学生公寓、宾馆接待、通讯服务、交通服务、修缮服务、物资供应服务、机关事务服务、校园其它基础设施维护、商场管理、市场管理、基建管理、房产管理和车辆管理等。有的学校将建筑设计、工程监理、幼儿园、小学、医院等也列入后勤范围。一些医科的院校,还包括洗涤中心等与医科密切相关的后勤服务。我校的后勤部门,原来主要是总务处和基建处,后来又新增了房地产管理处。从广义上来看,高校后勤也包括教学大楼的管理、校园安全保卫、校园规划和管理、实验室管理和技术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网络服务和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所有后勤可主要分为技术后勤和生活后勤两大类。

2、高校后勤的原则: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两服务);让学校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让后勤员工满意(三满意)等,都是高校对后勤工作的基本要求。

3、高校后勤的特点:品种(服务项目)多、数量大、要求高、价格合适(优惠)。以高校技术物资为例,由于大学的学科多,学生人数多,如果加上科研的需求,对于许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来说,仅技术物资所需要的品种就很多,对于实验教学来说,其数量需求就很大。要求高不仅仅是对许多技术指标(服务质量)的要求,对服务的及时性、效率性等也有很高的要求。

4、高校后勤的作用: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是高校工作的四个基本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协调发展,高校才能健康发展。邓小平曾明确要求科研人员每周要有六分之五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并表示愿意当教学科研人员的后勤部长。尽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依托社会资源来满足需求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但这并没有降低后勤的重要性,只是实现的途径和形式变了。相反,随着高校的加快发展,更突出了后勤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作为大学来说,没有教授不能成为大学,大师比大楼更重要。但如果没有水电,没有住房,没有基础设施等,大学同样也是不能正常运作,甚至很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述,人们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对于军事来说,没有先进的后勤保障,要打赢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对于教学科研特别是实验科学来说,后勤的重要性更是十分明显,甚至是没有条件就没有科研。

另外,高校后勤对高校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社会的稳定看高校,高校的稳定看后勤的说法。鉴于后勤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曾精辟地指出: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后勤。

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高校后勤曾经是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高校教职员工中,五分之一左右的员工是后勤员工。高校经费中,不少经费是用于后勤服务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校办社会,曾经是高校的特点之一。除了殡仪馆没有,其他什么都有,这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一种生动形容。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后勤员工的来源复杂,文化水平以高中、初中的为主。由于人员参差不齐,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尽管后勤领导和员工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后勤服务仍存在许多问题,其服务水平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比如交通服务一项,一些高校的司机服务态度很差、开车经常晚点甚至擅自提前返回的事例时有发生。另外,饭堂问题,学生宿舍问题和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等,都曾使许多高校的领导感到很头痛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高校后勤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适应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1999年开始,在国务院的亲自领导下,通过多次召开全国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等,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热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高校后勤现有的体制机制,盘活后勤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条件,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十几年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全国高校对如何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适应了高校大发展的要求,并在这过程中高校后勤形成了多种模式,如社会化模式、企业化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等。尽管原来设定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难以全部实现,但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大促进了高校后勤的进步。高校已不可能回到原来高校办社会的状态,每个高校尽管后勤模式不同,但只是社会化的程度不同而已。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从2001年开始,按照小机关大实体的改革思路,将总务处、基建处等处级单位中,属于服务性质的部门组成了后勤集团(大实体),而保留这些单位中的管理职能(小机关)。后勤集团在编员工的工资逐步与学校剥离(到龄退休后其关系才回到学校),学校在三年左右给予优惠政策,使后勤集团主要依托校内市场,逐步走上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让后勤集团和社会企业同台竞争,成为学校对后勤服务择优选择的单位之一。而学校对几个校区的后勤服务采用企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解决办法。后勤集团的发展采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对各校区特别是新校区采取完全引进或部分引进社会优质企业进校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方式。我校这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一方面妥善解决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老职工的分流问题并继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引进了社会优质服务企业,明显减轻了学校负担和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后勤集团也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成长壮大,目前已成为一个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11年来为学校的直接贡献已达到好几亿元的高校后勤企业,现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而努力。我校认为,作为一个有多个校区的巨型大学和百年名校,根据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学校保留一支校长可以直接掌控的、可靠的、高素质的基本后勤队伍是必要的。近年来我校校长曾多次表示,现在学校后勤的事已经不需要他操心,教职员工对后勤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并对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集团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予了高度评价。后勤集团员工也在这过程中提高了素质,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政府再次强调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但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总体上仍在不断推进,但一些高校却处在徘徊甚至倒退状态,这些问题不及时重视解决,难以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三、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向深入的一些主要障碍

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主要原因有:

1、政府当年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些设想、目标和步骤,有的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对一些高校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方面仍不够。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之一,但对其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2、社会的一些企业在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成本)上还难以提供符合高校要求的后勤服务,如餐饮、物业和技术物资供应等,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发展得很不充分的地区。

3、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目前一些曾进校多年提供后勤服务的企业又陆续退出了高校;由于高校母体的许多优越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曲折发展,致使一些高校的后勤老员工仍不愿意与学校剥离,更不愿意走向社会。

4、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的高校后勤企业化发展,要有一个探索过程,不仅有一定风险,而且要艰苦创业,甚至要做出一些牺牲。加上由铁饭碗转为泥饭碗,就不是人人都愿意。不敢创业是很难走新路的。而一些高校对后勤集团的政策过紧或校园本身就不大,使后勤集团的生存空间很小,也很难发展。

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的一些政策并没有为后勤社会化配套,比如,对于学校派到后勤集团工作的各类比较优秀的人员,没有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干得安心,并决心长期在后勤企业长期干下去,而后勤企业化发展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勇气是无法干出成绩的。

6、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后勤地位和后勤社会化的认识有偏差,支持和理解后勤服务单位还很不够。服务是有成本的,价格也是不能太脱离成本。我们既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也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要求后勤集团要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求后勤集团所提供的服务尽可能是公益性的,甚至应该是学校负担的支出(如大、中型后勤设施的投入),有的高校也是含含糊糊。遇到物价上涨了,他们又要求后勤集团对饭堂的饭菜不能涨价。但校内不少服务项目,在服务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却又让给了社会企业去完成等。从而造成一些高校的后勤集团生存困难并最终走回头路。

7、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校领导对学生安全等负有重要责任,尽管是后勤社会化了,但如果学生出了问题,学校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8、随着高校后勤企业化深入发展,必然会遇到法人问题、产权问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后勤集团与高校之间在产权等方面还很难分得清楚,有些高校也不愿意分清楚,还是模拟企业发展,甚至是有名无实。有的高校后勤系统中的甲乙方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好。

9、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发点是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省心省钱。但一些高校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于多种关系还没有理顺,不仅没有省钱,也没有省心。

10、教育部2005年就提出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这一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30字方针,还存在一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一些看法和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们应该在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对所存在的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解决。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高校确实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办后勤了,更多地依靠社会优质资源来解决高校的后勤服务问题,使高校能腾出更多精力投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加强学科建设上去,不仅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也应该是我国高校的明智选择。

2、我国高校后勤能否完全社会化,取决于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是否有能力完全胜任高校的后勤服务,也取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高校领导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如德国、美国、日本等)确实是后勤社会化了,但他们是基本不管学生的生活(饭堂和学生公寓是主要内容)。而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则恰恰相反。而目前社会一些企业特别是餐饮和公寓管理等方面的企业,是很难让高校很放心,一些资质较高的服务企业也不都是名副其实,不追求利润的企业就不是真正的企业,一旦为高校服务没有获得应有的利润,他们是很难持久为高校服务,当前一些地区部分为高校服务的企业因种种原因已先后退出了高校。而如果依靠社会来解决高校后勤问题的成本过高,也是很难让高校接受。社会如果难以胜任高校愿意接受的全部后勤服务,高校后勤就不可能完全社会化,高校仍必须建立一支适应高校发展的后勤队伍,但其规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如广州大学城2003年开始逐步启用后,中山大学曾打算依托广州市某汽车公司解决到大学城上下班的教职员工交通问题,但因这些汽车公司在实际运行中感到亏本,不同意合作下去,最后我校还是依托我校后勤集团运输服务中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2003年非典时期,许多进入我校提供后勤服务的企业都先后退出了我校校园,基本上只有我校后勤集团的员工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

3、政府和高校的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正确的,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政府应该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没有政府的持续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很难深入下去的。政府要继续加强领导,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结果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原来提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设想、目标和步骤,使之更科学更切合实际。要及时指导高校在这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发展的根本。高校领导也要继续关心、支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4、一些高校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后勤服务企业化,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他们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老职工的作用,又可以使国有资产得到更有效的保值和增值,也可以为学校解决不少问题(如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消化学校富余人员等)。同时,要通过制定合理政策,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干企业,愿意在校内干后勤企业。如果高校后勤企业能实现后勤服务高水平、高效益,学校愿意更多地依靠这支队伍。

5、对于我国来说,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但高校的某方面是可以企业化的。经济条件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高校有一部分人搞企业,这不仅不会影响到教学科研,而且是对学校中心工作的有力促进。产学研是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好途径,校内企业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良好场所。面对校内外巨大的市场,我们认为,后勤企业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佳选择之一。一方面,它可以明显减轻学校负担;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竞争和服务水平的更快提高。同时,让学校资金尽可能不外流。高校后勤社会化不仅欢迎社会优质企业进校,而且高校后勤企业可以在竞争中加快成长并逐步形成品牌。一旦形成品牌,高校后勤企业也可以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根据我们的体会,只要是品牌,社会特别是高校、政府系统的单位是很欢迎高校优秀后勤企业为他们服务。当然,选择后勤企业化方向发展是有条件的,不是每所高校都适合,但关键还是在于见识、勇气和相应的政策。广东湛江地区有的高校本身规模比较小,他们就联合起来走后勤企业化发展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高校后勤企业化发展是高校崭新的后勤发展模式之一,目前相当部分高校的后勤集团还是停留在以校内市场求生存阶段。学校要从多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需要学校负担的后勤基础设施投入学校就不能含糊。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将所有校内后勤市场都给了该校后勤集团去完成,武汉有的高校对后勤集团饮食服务的电费全免了。这些都是很好的扶持。只要后勤企业发展起来了,他们是会多倍回报学校的。另外,高校后勤企业今后不管如何发展壮大,首先为校内服务好是最基本的要求。

7、高校后勤企业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种优势和资源,按照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努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如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让传统的后勤服务尽快转型升级,以打造有高校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后勤服务企业。

8、高校后勤企业化发展关键是人才,是品牌,是机制。高校后勤集团要适应高校的发展。要下大力气解决各经济实体的资质问题和队伍的职业化问题,不断提高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特别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熟悉高校规律、善于服务和经营的经理人才;要虚心学习社会优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先进经验。对于企业的核心队伍,最好是自己培养(忠诚度、可靠性要比外聘员工高)。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选派优秀人才到后勤集团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支持后勤集团可持续发展,选派占事业编制5%左右的学校人员到后勤集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选派了多名博士、硕士到该校后勤集团,该校后勤集团也创办了职工学校多年,为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厦门大学后勤集团也有专门培养烹饪师和餐厅服务员的学校,他们不仅为后勤集团服务,也为社会服务。这些高校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美国仅仅一个肯德基就可以风靡世界,我国许多高校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其主要去向也是企业。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连一个校内后勤企业都搞不活,反映了一些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含金量,那谁又会相信这样的科教可以兴国呢?斯坦福大学的理念是知识和财富的统一,这个理念被誉为大学发展的新阶段,这说明大学不仅要善于教学科研,也要善于将知识变成财富。

9、高校后勤企业化发展也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对于自己的服务强项,应该保留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品牌;对自己的服务弱项,如果社会有更优质更合适的企业提供服务,自己是应该放弃。

10、高校后勤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系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不管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程度如何,不管每个高校的后勤采用什么模式,每个高校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后勤管理行家以及基本的后勤管理人员,有的高校甚至要有基本的后勤服务队伍。尽管现在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应该像对待学科建设那样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高校后勤建设。就是将来所有高校有条件完全不办后勤了,也要管理好后勤。一旦轻视了后勤,迟早会受到惩罚。

1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每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程度、步骤和具体形式都可能不同。现在每所高校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在程度不同地走后勤社会化的道路,其区别只是模式不同,社会化的程度不同。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道路,我们既要积极探索,也不能操之过急。高校不办后勤是有条件的,过早提出高校不办后勤即完全靠社会资源解决好高校的后勤服务问题是不妥的,目前高校不办后勤也只有某些高校可以实现。

一流高校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流后勤和一流效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不动摇,不折腾,不退缩,实事求是,大胆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早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发展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