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在高校后勤行业预防职业疲倦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者:陈克建发布时间:2016-09-28浏览次数:685

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职业疲倦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如何有效预防和化解职业疲倦已经成为每个组织颇为头痛和棘手的话题。象牙塔中的高校校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后勤工作也越来越有压力,后勤员工的职业疲倦也愈演愈烈。

一、职业疲倦的内涵

所谓职业疲倦是指劳动者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失去了热情和兴趣,产生了倦怠和抵触情绪,希望逃避工作或者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式的一种消极的工作状态。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市场经济精细分工的职业划分之下,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管理层亦或操作层),在科学管理、规范工作的指挥棒下,内生性的工作乐趣逐渐降低,工作与生活的多重压力给他们的精神带了巨大负荷,加班、超时、超量、低薪、低福利的工作现状让全体从业人员有普遍性的职业疲倦。这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尤为普遍。

二、后勤行业职业疲倦的成因与特征

后勤行业是一个容易出现职业疲倦的行业,这是由它的行业特性决定的。首先,后勤行业的低创新性。后勤工作门槛较低、入行较易,工作内容看似比较简单,对创新性的要求较低。很多后勤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后勤工作“不添乱”,没有过多强调创新。其次,后勤员工的低知识化。从全国来看,后勤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是很低的,对工作内涵的理解与工作使命领悟处于一个较浅的层次,很多人属于“自娱自乐”型。再次,后勤文化的低效能化。后勤文化是服务后勤人的精神支柱、奋斗航标、能量宝库。而全国后勤系统因为种种原因,文化建设一直是一块短板、软胁。在传播后勤好声音、凝聚后勤正能量、助力后勤中国梦方面,后勤文化处于失语、哑语状态。除此之外,后勤行业长期以来甘居幕后的行业特性与惯性、普遍性的相对低收入、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等也触发了后勤职工的职业疲倦。

以上几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后勤行业职业疲倦的几个特征:

一是服务使命感缺位后勤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在职业疲倦的消耗下,逐渐从本该牢牢占据后勤人思想高地的第一位置让渡给其他思想观念。由此导致服务信念动摇、服务意识缺乏,各种不良思潮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便甚嚣尘上。

二是职业忠诚度降低。在后勤部门,尤其是走向社会化的后勤企业,职业疲倦也导致一些职业经理人、后勤员工频频跳槽、离开后勤,仿佛只有离职换岗才能逃避自己在后勤中的消极状态。后勤队伍不稳,主要在于人心不稳,必须从根本上去发掘职业忠诚度降低的根源。

三是工作乐趣性较低。单调、重复的工作,让后勤人“闭着眼”都能做,没有紧张感、缺乏幸福感,在悠哉悠哉的工作节奏中,迎来了下班的铃声——这是被外界诟病的“后勤现象”,后勤被认为是“后进、落后”的代言。人浮于事,大锅饭混日子、熬退休,后勤人的人生质量也是大打折扣的。

四是潜在压力感较大。在后勤特别是后勤企业的新人队伍中,潜在的职业压力也会导致职业疲倦。后勤职业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上升空间。无事业编制、同工不同酬……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对后勤行业缺乏信心并有所不满,从而形成一种职业疲倦。

五是同事关系圈较差。后勤行业的同事关系,既不应该是无所事事、一团和气,也不应该剑拔弩张、恶性竞争。最佳的关系状态应该是团结合作、良性竞争。然而职业疲倦带来的却是另外两种情形,这不利于和谐后勤建设。在一个恶性的人际圈里,后勤人感到职业疲倦也是在所难免的。

六是服务效能度较差。在职业疲倦的肆虐之下,后勤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的服务效能、作风江河日下。低效能、差作风,这可以说是后勤职业疲倦的最直接与外在的表现了,也是我们判断一个后勤服务单元或个体职业疲倦与否的第一外部指标。

此外,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后勤职工职业教育的需求度、后勤职工的换岗流失率等也可以判断后勤人的职业疲倦程度。

三、企业文化在预防后勤职业疲倦中的作用

在职业疲倦的预防中,高薪激励、职务激励、轮岗体验、定期休假等都是通行做法,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则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所采用。凡是企业文化建设较好的组织,其成员的职业疲倦程度相对较低,也较易可防可控。后勤部门尤其是后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在预防和化解职业疲倦中的作用。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夯实后勤职业信仰的根基。职业疲倦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职业信仰的缺失,由此导致职业信心、恒心、耐心、细心、热心等“心”源性支柱的缺乏,这是最致命的职业敌人。企业文化作为后勤企业价值观、宗旨、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后勤人的共同职业操守和准则,是后勤的立业之本和发展之基,也是后勤人的信念之源和力量之根。有企业文化的滋养,后勤人的职业信仰之树才能根粗叶茂,才能有力地化解职业疲倦,提高从事后勤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坚定信念,才能越走越远!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缓解员工职业生活的压力。在快节奏的时代中,人们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后勤员工在收入处于社会中下游,其生存压力显而易见,随之带到工作中来形成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则可以大大缓解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类压力,使之轻装前进,获得更大的工作绩效。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员工从业后勤工作的乐趣。提升职业快乐度是降低职业疲倦的最佳办法。一个人如果觉得工作是快乐的,他又怎么会感到疲倦呢?而提高后勤员工的职业快乐、化建设是当仁不让的举措。宣传后勤好人、传播后勤声音、生产后勤快乐是后勤文化的重要功能,也有利于防止后勤疲倦的产生。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后勤职工献身事业的动力。在后勤文化建设过程中,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用正确的舆论鼓舞人,用优秀的榜样激励人,可以极大地激化后勤人献身事业的雄心壮志,提高他们做好工作的内源性驱动力,感到“当一名后勤员工多荣耀”。

加强企业文化对于预防、缓解和化解后勤职业疲倦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它是后勤人的“心灵鸡汤”。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后勤职业疲倦的基本路径

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很多种,结合预防职业疲倦,主要可以推广以下几种:

一是建设后勤职业共同体文化,提高职业认同度。后勤职业疲倦的根源在于职业信仰的缺失或者说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引领。而对后勤行业的职业认同度高低也是导致职业疲倦与否的一个风向标。要大力建设后勤共同体文化,使后勤职工与后勤企业成为思想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多个层级上提高他们对后勤职业的认同度。笔者所在的苏大教服集团积极开展后勤职业共同体文化建设,用《苏大教服集团基本法》这一企业宪章的形式把它写入其中。比如每年暑假,集团都要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集团举办的亲子夏令营活动,提高孩子们对父母工作的荣誉感,也提高了后勤职工对职业的认同度。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预防后勤职业疲倦的根本保障,志同则道合,心齐能断金!

二是建设员工成长型文化,提高工作成就感。在后勤工作也好,在其他行业工作也好,员工能否得到成长、成材,是否有成就感,这是一个职业含金量高低的另一种解读。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的后勤,发展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很多优秀人才在后勤这个大熔炉中得到了历练,获得了成长。苏大教服集团自2002年从社会上引进大学毕业生以来,平均每年引进近百人。这些“苏大教服系”的千名大学生骨干与集团共成长、与后勤同命运,已然成为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后勤工作中成长、在献身事业中成材。有些大学生有些已经走上了集团行政领导岗位,更多的则成为了中层干部,担任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职务,涌现出一批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青年管理者代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集团编写的《我与企业共成长》一刊,记载了大学生们的成长历程,书写了十多届苏大教服系大学生的光辉岁月,凝聚了全体后勤人的发展梦想。成长型文化是提高后勤职业成就感,预防和降低职业疲倦的重要手段,后勤企业应该通过这个来激励员工与后勤同呼吸、共命运、齐成长!

三是倡导团队学习型文化,打造职业加油站。后勤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培养学习型员工,是后勤组织发展的目标之一。根据职业发展规律,没有适时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将造成员工职业素养与能力的降低,带来职业恐慌与迷茫,也会造成职业疲倦。但是,在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里,成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的学习、培训,不断给自己的职业能力充电续航,提高自己应付职场变化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职业疲倦,更能有力提升员工对职业的满意度与幸福感,提高对后勤行业的忠诚度。

从全国高校后勤来看,提倡学习型文化,有利于培养一批后勤管理人才和服务骨干,提升后勤行业在全社会行业群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苏大教服集团依托下属东吴教育培训学校以及人资部等职能部门,不断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构建物业行业“百人计划”和餐饮行业三年职业培训计划等,在内部建立技术人员等级划分制度,鼓励员工参加内部和社会上的各类培训。整个后勤队伍的知识含金量、技术占比率大幅上升,一支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的新型后勤保障队伍在茁壮成长。

四是发展后勤群众性文化,丰富业余生活圈。后勤职工的业余生活怎么样,也将影响他对职业的体验。虽然名曰“业余”,但是后勤部门应该把职工的八小时之外文化建设纳入到后勤职业幸福工程中来,不能推给社区去负责,毕竟很多职工是以校为家的。因此,大力加强后勤群众性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后勤人喜闻乐见的业余活动,如各类的文艺、体育、休闲类活动,以及当下较为时髦的团队拓展、心理发展等,显得尤为必要。

笔者在担任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大学生公寓项目经理时曾力推“保洁员班后舞会”、“员工集体生日会”等,受到后勤职工异常的喜爱,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后勤员工太需要文化滋养了,尤其是那些外来务工人员。江苏省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委员会则通过大力开展各类各级后勤管理干部的文化交流、联谊等活动,开拓了后勤管理者的视野,陶冶了精神情操,减轻了平时工作带来的压力,降低了职业疲倦程度。很多后勤企业因为参与了社会后勤服务,员工的寒暑假几乎没有了,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又高于在校内服务时的水平,因而非常有必要在平时注重员工的劳逸结合,用群众性文化,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圈,用健康、多彩的后勤文化给他们带去无限的职业快乐。

五是构建单位家园型文化,凝聚团队向心力。职业疲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团队精神差、离群意识强。因而预防职业疲倦的一个必经之路是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家园型文化。所谓家园型文化,就是要让后勤人感受到“后勤如家”的温暖,在这浮躁的社会上找到心灵的归宿。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或许我们的综合条件不如其他部门,但是后勤人重情义、善关怀、富爱心,完全可以给全体后勤职工一个温暖的家园式工作环境。后勤党群工作部门、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负责人要去关心每一位同志,不要让他们与组织脱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困难情况。现在更可以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大力倡导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团队合力。

建设家园型文化,后勤人的职业疲倦能在“家”中和“兄弟姐妹”间倾诉,能得到预防、缓解和化解,能得到各种呵护、鼓励和帮助。苏大教服集团十分重视家园型文化建设,在集团创建之时,让全体职工代表入股,使职工感受到自己是单位的真正主人翁、后勤就是自己的家。集团还特别注重关爱弱势群体,设立“苏大教服爱心基金”,每年二次定期和不定期救助困难职工及其家属。家园型文化的精神源头是爱,一个缺乏爱的组织,是难有什么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在爱的家园中,后勤的正能量是最大化的,后勤人离实现梦想的目标也更加近了些!

五、结语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后勤职业疲倦,这是一个后勤发展征程中必然面临到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是受时代和社会变迁影响很深的应用型管理活动,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必须深刻把握后勤改革发展脉搏,作出及时应对,实现后勤职业疲倦的有效预防和化解,实现后勤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