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发布者:陈克建发布时间:2016-09-12浏览次数:990

淮阴师范学院  朱贵强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形势和模式入手,归纳了当前高校后勤运行的基本模式,简要分析了三种主要运行模式的利弊。并以当前大部分高校正在运行的“依赖型”模式为重点,就如何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优化;社会化改革

一、当今高校后勤运行模式与利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模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一类为“联办型”,二类为“合作型”,三类为“依赖型”。“联办型”模式是校际间联合办后勤。其方法是由若干所高校联合起来,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连锁、联营方式形成后勤服务网络,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务。联办型模式可以避免学校直接办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职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可以缓冲改革压力避免直接引进社会力量带来的震荡。但也有不足,高校联合后勤集团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易形成新的行业垄断;联合后勤集团公司机构重叠,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成本增加;资源不易共享;各校还得有一整套维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员,如饮食服务、水电和教学科研设备维修,校园、教室保洁和宿舍管理等。“合作型模式”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办后勤。学校后勤与社会第三产业联系,让社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这种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但目前国内仍处于尝试阶段,社会电信业、餐饮业、卫生保洁行业、都已进入高校市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行业参与高校后勤竞争,往往带有投资色彩,在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显现。实际上学校有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是不宜交给社会的,如高校的多媒体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水电维修保障、教室的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等。“依赖型模式”是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依赖型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依赖学校办后勤。现在,大部分高校施行“甲、乙方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乙方与学校分离了,实质上所谓后勤经济实体(有的称为“后勤集团”、也有的称为“后勤服务总公司”)却仍然依托高校母体、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依赖型模式”下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优劣分析

当前,“依赖型模式”仍然是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后勤运作的主要模式。施行这一模式的高校,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上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进步,运行机制也随之有一定的更新。在此机制上,其基础设施、大型设备仍由政府和学校投入,但小型设备及“合同制员工”的福利和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团或后勤经济实体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负担。如:淮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为甲乙方管理模式,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甲方)与后勤服务集团(乙方)每年签订《餐饮服务协议》,《物业服务协议》,对饮食品种、餐饮卫生,绿化养护、工程维修、施工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做到目标责任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保障措施有力。每年后勤管理处还会同校长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团委领导及学校师生代表等对后勤集团餐饮、校园物业等服务工作(含绿化建设工程与养护)进行测评与意见反馈,有力推动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而后勤服务集团也通过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务,经审计结算、获得学校的服务经费;为学校承担了事企编制职工余60人及合同制员工近600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为学校化解了矛盾、减轻了负担。

多年来,“依赖型模式”办后勤的高校一直在保持“小社会、大而全”,“校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后勤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费用只是个“吃饭财政”,后勤设施陈旧老化,有的校园拥挤,有的教室、运动场所不够用,有的运行机制不活,还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给学校带来很多后患;这些都是改革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如何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要有明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

应按照有利于维护学校稳定,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有利于高校后勤的和谐与稳定的要求,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方向,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深入推进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三服务”、“二育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实现学校满意、师生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

(二)要坚持“六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无论是企业法人实体、还是模拟企业运行的 “高校后勤集团、后勤服务总公司等”,都不能以追求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二是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学校与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的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三服务、两育人” 的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坚持优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高校后勤资源。五是要坚持和谐稳定的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学校和师生的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固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六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因校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校一策,因地制宜,正确处理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应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相对“学校化”而言的,高校后勤在改革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化出去”和“化进来”的变化,所谓“化出去”、“化进来”,就是说凡是社会上能干的事情,就让社会去办,高校不要自己再干了。一时难以交给社会干的事情,就用社会化的机制解决。通过优化现行后勤运行机制,在“准后勤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校园、公寓、教学楼、绿化等物业管理施行交差竞争、多团队独立核算的模式,不失为现行打破上述“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要大力强化高校后勤服务和管理的保障措施

1.加强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后勤市场的监督管理。

2.落实高校学生食堂所用水电气执行居民价格政策和政府对学生食堂的税收优惠政策。

3.建立健全政府应对高校学生食堂物价波动调控机制,在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调较高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临时伙食补贴。

4.要建立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应急调节机制,从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中,按生均不低于年度学费 2% 的标准,设立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保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随市场物价波动进行合理调控。

5.拿出不低于5% 的高校编制,专门用于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队伍;同时,要做到后勤在编在岗干部职工的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要与学校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一视同仁。

6.在条件成熟的高校成立后勤法人实体。

(五)应以优化高校后勤服务和运行模式为重点,突破上述“瓶颈”

1.要明确后勤服务保障的范围。应因地制宜,凡属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及后勤保障范围的资产、资源和服务性劳务的校内后勤服务、非经营性用房、校内服务性实体等,逐步划归校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2.要探索稳步开放和拓展服务市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做好校内引进后勤资源和拓展校外市场工作。要在保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引入优质服务资源,将部分后勤项目以契约方式移交社会服务企业经营,提高资产经营效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勤服务水平。

3.要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及现有模拟企业运行的后勤集团 (准公司)依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实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允许和鼓励后勤经济实体在保障本校后勤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后勤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市场,为其他高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

4.应进一步理顺高校后勤资产关系。高校所有后勤服务项目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所涉及的资产分别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后勤资产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按照国家和各省的有关政策规定,对非经营性资产应实行“零租赁”,由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无偿使用,确保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对经营性资产行有偿使用,其收益用于弥补高校后勤投入的不足。

(六)要在高校后勤认真落实劳动社会保障、及服务收费等制度

1.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依法与编制外用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2.积极促进编制外用工人员合理流动,保证编制外用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有序开展。

3.认真落实编制外用工人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4.积极创建新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创造 “平等、和谐、团结、竞争、奋进”的高校后勤工作环境。

5.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后勤服务收费制度。要明确学校与后勤的 “责、权、利”关系,由学校合理核定后勤服务收费的范围和标准,事业性收费按照有关规定申报办理。

6.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各地、高校后勤应根据当地或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制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招投标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企业的准入条件。各高校可视具体情况对本校的后勤服务实体准入予以适当照顾。

(七)要加强对高校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管理

1.各高校应强化学校食堂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格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2.要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物资准入和食堂原材料集中采购、进货检验、记录索证制度,引导和鼓励食堂进一步改善卫生条件。

3.有关行业协会应加快制定高校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管理指导纲要、行业标准、评定标准等,指导高校开展学生食堂和公寓标准化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

4.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区域学校后勤物资联合采购,条件成熟的应建立 “农校对接” 的采购模式,增加采购透明度和饮食安全保障程度,积极促进高校餐饮行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玖高.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J].高校后勤研究,2011(3).

[2]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5.

[3]陈国兴、肖竟章.构建实体运作模式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

[4]于国安.对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1): 62.

[作者:淮阴师范学院后勤服务集团长江路校区物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2016年第3期)